012 我们为什么需要隐私
今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Roe v. Wade这个用于合法化堕胎的判例,引起了多方的讨论和抗议。这个判例对于孕妇选择堕胎这项自由的保护并不基于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这类经常出现在口号当中的论点,而是基于隐私。
在经历了过去十年中智能手机和大数据算法以及社交媒体和电商深入渗透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网民们多多少少对互联网公司对个人隐私的侵占有了一些戒备心,很多地区也立了法来保护公民的信息隐私。
然而,究竟什么是隐私,它又为什么重要?它是一种富足社会的特权,还是个人自由的基石?
我们从观察身边两类对于隐私在意程度截然不同的朋友开始说起,想试图理解在保护隐私这个难题面前躺平和支棱的人,过起日子来有差别吗?我们聊到了很多新闻和工作中的例子,也有一些相关的技术(端到端加密,为什么分布式系统不太可能立刻删除数据,隐私的定义,隐私安全机器学习),虽然不能确切回答这期的问题,但希望它们至少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
011 被管理还是去管理,这是个问题
几年前一个要好的同事跟我说他对自己的职业设想是尽量早地做到管理层职位,毕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晒网多时之后的这期职场类话题聊天中,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做IC(individual contributor)与做manager这两个职业路径的选择吧(好像我们很懂一样,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不同软件互联网公司对manager的设定有所不同:你的上司或许只负责管理团队和计划项目而不日常接触技术细节,也可能是带领一个小一些的团队并同时负责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而在产品经理团队,界限则不那么清晰,责任范围(scope)是逐渐扩展的。在很多重视技术的公司,IC是一个成熟的职业路径也可以走很远,但往往高级别的IC坑也比较少,会面临强劲的竞争。管理者也不轻松:日常需要协调劳动关系(aka让大家干活儿)又要平衡组员、团队和产品的利益,更别说遇到效绩不佳或者裁员的情况而需要解雇一个朝夕共处的同事。其实在大多数岗位上都有体现和需要leadership(领导力)的时候,它和management(管理)这个具体责任不该一概而论。节目的后半段,我们还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谈了谈我们希望如何被管理(本播客热门词汇“同理心”又回来了)。
大概每个人都是即劳力又劳心,即谋生又谋爱地非二元地在走吧 :)
010 「番外」写JavaScript的西西弗:2021读书小盘点
春节将至,我们录了一期番外来给大家拜年!不瞒你说,这其实是给我们由于拖延症而未在元旦之际发一期2021总结篇找的借口。我们决定聊一聊2021年读了哪些对职业或是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这个单子上并没有什么《设计模式》或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Ann从伊里奇之死当中发觉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搬砖工没啥本质区别;Yi读了很多二战的历史,并观察到了希特勒和乔布斯的相似之处,同时成了“双刃剑”这个概念的代言人;Siyu痴迷于理解工作的意义 - 她并没有太多进展,倒是对全全的虚无产生了向往。嗯很好,看来我们已经准备好去面对2022年里那些偶尔却必然会出现的意义缺失的荒谬时刻。
009 如果社交媒体是鸦片,那我们是毒枭吗
最近我们读了《Empire of Pain》(疼痛帝国)这本2021年的新书。作者详细讲述了美国鸦片药物危机(opioid crisis)里的一个重要推手,普度药业(Purdue Pharma)以及其背后的Sackler家族如何通过误导性的宣传和狂妄的增长思维,一步步把原来只用于临终病人的强烈止痛药以奥斯康定(OxyContin)普及给大众,在十几年间造成了超过五十万人因为药物过量而死。
受这个事件的启发,我们决定聊聊社交媒体诸多社会影响之中成瘾这个问题。
普度药业的推广手段跟社交媒体公司有很多相像之处。当资本家利用人性的弱点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容易上瘾,我们作为用户作为社会有什么办法约束他们呢?很多技术,如新药、新软件平台,都是双刃剑:慢性疼痛患者的需求和社交媒体带来的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和话语空间都是真实的好处,而药物成瘾滥用和社交媒体消耗人们时间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作为开发这些软件的从业者,我们有多大程度就是为了业绩毫无顾忌地买药的销售员呢?我们选择与这道德上的不适共同存在。作为一个大系统中的小个人,我们有多少自由去选择工作内容?没想到吧,虽然没发明原子弹,却要直面自己职业的道德问题。
008 智能城市的死与生:交通,住房,低碳,数据,隐私
这一期作为本档播客的第一次梦幻联动,我们请到了Yi的大学同学,「湾上说规划」的主播之一Jayne来做客。Jayne是一名在加州湾区工作的交通规划师。在短暂介绍了她的工作内容后,我们很快移到了“为啥硅谷富可敌国却有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这个反映了许多美国核心社会问题的疑问上。在繁荣的气氛中,普通打工人面对的则是离谱的房价和通勤时间;作为tech行业的一员、促进地区拥堵和士绅化的一份子,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更让人失望的是,至少在美国,大数据和物联网改变城市低效的智能城市愿景还和20年前一样远。Jayne为我们讲述了谷歌子公司Sidewalk Labs在多伦多建设智能社区的项目为何在疫情之初就以失败告终(这家公司已于上个月合并到谷歌本公司的业务中)。气候变化迫不及待地需要新科技来实现更高效、低碳的生活,而靠收集数据盈利的商业模式很难让民众信任科技公司,这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挑战。
007「直播录音」科技,消费主义,女权:相辅相成还是相悖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广告包围着,从符号化的奢侈品消费到专门给女性设计的薄荷香烟。商家用女权作为营销话术,迎合新一代女性对于独立和意义的追求。这些话语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用一个理想层面的追求来带货的确有一些虚假、令人不适的成分。
买买买不一定能解决空虚,还有很多外部成本。一把塑料吸管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尚感也可以通过几十块的快消衣服来达到。资本主义不去计算对环境长久的影响,也不理会发展中国家被血汗工厂剥削的女性。
消费也有它赋能的一面。网购让偏远地区的人能享受到大城市的便利。女性的购买力也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可以用钱来发声,改变商家从而改变社会意识。
科技在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购极大拓展了我们欲望所能涉猎的疆域,一键下单带来的快感让我们欲罢不能,直播带货和社交媒体让我们的社会关系变成了卖家的推销手段,而全民p图则控制了我们对美的认知。算法给我们推送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时也在创造欲望,让我们无限消费下去。
006 有不厌女的游戏吧?有吧?和北美游戏从业者聊天
电子游戏能给我们带来刺激和娱乐,也可以让我们在虚拟世界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不管作为开发者还是玩家,女性在游戏行业中都处在一个微妙且困扰重重的位置。一方面,随着女性玩家人数的逐渐增长,游戏公司在努力地改善内容机制来获得更多的女性玩家的认可;另一方面,游戏行业的性别歧视/性骚扰丑闻却层出不穷,包括轰动业界的暴雪员工性骚扰事件(Blizzard Gate),日本游戏行业中过度裸露的女性角色建模,以及日常在线上游戏直播中能听到的性器官问候,都让这个行业无处不散发出“厌女”的气息。
这一期里,我们请到了一位新朋友,冉婧,来和我们一同探讨了一下女性在游戏行业工作以及作为玩家的体验。
005 我们怎么看待“文科无用”这种说法,能跳出理科沙文主义的禁锢吗?
“是男人就过8题!” 这是小马智行(Pony.ai)联合创始人、编程竞技名人楼天城于2004年第一次发起,2018年第二次举行的 “男人8题” 算法竞赛的口号(2018年哦,魔幻吧??)。理科沙文主义和男性沙文主义(通俗来讲的大男子主义)有着某种令人极为不安的联系。作为所谓的“理科生”,我们也在反思自己身上沾染的理科沙文气质。
今年4月一篇央行工作文章在结尾抛出的 “文科误国” 的观点更让文理之争成为热点。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很多文化领域从业者都为文科和人文精神做了辩护,观点包括中国没有 “配得上” 优秀文科生的工作,以及人文素养在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能起到制衡作用。
这其间,“理科生” 似乎被代言了。仔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看法非常复杂,它有关教育的目的,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怎么做好一颗螺丝钉又能兼职一个理性的公民。Liberal arts(直译为 “自由技艺” 的人文教育)原是给罗马/雅典的自由人来学的,他们不大用劳动,而今天的社畜真的自由吗?
我们把 青年志Youthology《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一文作为引子,聊了聊对我们来说,具体什么是 “人文精神”,它给我们的实际意义,以及面对就业问题,怎么能更好地把每个人的选择和经济体结合起来(全民基本收入了解一下)。
004 阿里性侵事件,不是至暗时刻,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常态
本周,当我们听闻阿里巴巴女员工自述在出差期间被男上司灌醉并恶劣侵犯,向管理层反映无果,无奈只得去食堂发传单申讨时,我们气愤,伤心,但并不震惊。从2017年2月Uber女工程师Susan Fowler报出自己被上司性骚扰而HR不断包庇从而开始了科技界的#MeToo,到谷歌在员工压力下辞退了安卓之父Andy Rubin但支付予他$9000万遣散费,再到本周还在推特上发酵的苹果公司产品经理Ashley Gjøvik因拒绝与上司约会并报告HR后被停职的新闻,同为一个行业的女性,我们懊恼于这个漫长的至暗时刻。
为什么阿里员工会因为写了一个脚本抢月饼被解雇,而事件中被指控的加害人却能照常上班,直到上热搜?我们梳理了事件中HR的失职,企业文化和直线领导权利的扭曲,以及如果自己遇到了性侵犯该如何应对,朋友遇到问题时怎么做好一个倾听者。
性亦是权力。性骚扰不只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结构性的,它有关权力的不对等和每个人不被伤害的公民权益。我们需要重塑工作和私生活的界限,要求管理者更专业地对待工作和团队。我们的文化需要改变:女性同事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不是任何人或企业的性资源。
录完节目,我们看到阿里官方已经在舆论的压力下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希望这不只是一次公关风波,而是一个能让整个行业和更广的社会反思的机会。我们感谢这位女生,感谢她的勇气,也祝福她可以尽快走出阴影。
003 育儿 == 职场发展尽头?找来身边已育职业女性聊了聊
我们计划这档播客之初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朋友们很想近距离了解一下妈妈们的职场感受。也许你同事中有很多母亲,但相处到足够亲密可以问她 “讲真,养育小孩会多大程度上影响职业发展” 又不至冒犯的想来是不多。我们很幸运,前同事中就有这样一位知心姐姐,有东北人的幽默和两个萌娃。我们从自己的恐育情绪开始讲,了解了Kexin选择生育的缘由和过程,她对自我实现和实现小孩之间的张力的理解,家务分工和特权的反思,以及困难之外,养育给她带来的启发。生育在每个女性的生命中有着不一样的重要性,我们与Kexin的对话是从她的个人经验出发,也许能够通过她的思考和感受为大家贡献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数据点。这次聊天也许没有改变我们的想法,但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更包容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下,女性定义自己的幸福这种可能性。这就是 “赋能” 吧。
002 PM和程序员,除了相爱相杀还能如何共事
本来想干货地聊一聊跨职能团队合作(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XFN)的小窍门,被斯羽一句“见到PM就脑壳疼”推进了吐槽大会模式。
在第二期里,我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和老朋友Ann聊了一个在科技公司经常遇到的职场问题。一个软件公司得有工程师(除非你司还处在“就差一个程序员”阶段),也得有产品经理和做UX设计、数据分析和运营的小伙伴儿,法务和公关部门也少不了。让这么多不同的人去做同一个项目难免产生摩擦,是工作中撕架和无力感的一个主要来源。
两个PM和一个程序员坦诚地聊了聊我们对彼此的抱怨:PM遇到问题就知道开会,工程师面对客户具体要求无动于衷,PM打断开发节奏造成效率低下,开发团队不理解来自企业上层的压力。痛定思痛,我们深挖了一下不同职能团队之间分歧的来源:同为社畜,撕个什么劲?
001 我们和社交媒体的关系,怎么在虚拟世界自处
我们从一个非常个人的层面出发,和豆瓣Women in Tech小组长Ann一起回想那些年用过的社交软件,也畅想了一会儿理想的线上社交模式。我们谈到了QQ聊天时的羞涩,身边朋友患上抑郁症却在社交平台上看不出迹象,匿名和实名,抖音掀起的没有朋友的社(?)媒,还有看了Netflix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的感想(主要是批评哈哈)。在最后的彩蛋中,Ann给我们讲述了Women in Tech豆瓣小组的由来。
主播
Yi
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斯羽
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
Ann
专注于讲笑话的产品经理
感谢设计师忠慧(Dribble @GuoZhonghui),音乐人PQR,记录撰稿Nina
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罗马森林和瑶瑶的支持!